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21章 番外 王謝風流滿晉書 (8)

關燈
票往往已經半個月過去了_(:з」∠)_

謝謝投過霸王票的流雲若霜、渺層雲、迷津、Shu、天淚之星藍以及靜之妹紙,若霜菇涼給過三張,承蒙厚愛> <

下一章有兩只重量級萌物和他們的小夥伴,內政能力足以與蕭何比肩,差不多並列三國第一;下下章是久違的軍師組,軍師們別來無恙=33333333333333=

☆、試策取士

“孔明,你聽說了嗎?二公子欲於下月初五在南陽試士,只要核實身份,所有外地士子均可參加,取頭兩名為掾史,這是鄧縣貼出的公示。”

徐庶拿著一卷手抄公文走進同窗房間,眉宇間神彩奕奕。

他是潁川籍的寒門士子,本名徐福,年少時好任俠擊劍,為替人鳴不平而犯殺人罪,改名徐庶外逃,從此遍訪名師,潛心讀書。初平年間,為躲避戰亂,徐庶與在學館認識的好友同郡石韜一起,舉家南遷到荊州地區。

相對戰火肆虐的潁川,荊州境內可謂一片和平,殷實富足。初平三年冬,被朝廷升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的原荊州刺史劉表在襄陽城南二裏建立官學,號學業堂,徐庶便與友人石韜一起,拜入學業堂進學。眼前的十三歲少年正是他在學業堂結識的同窗。

“之前有所耳聞,沒想到這麽快就確定下來,二公子的行事風格確實與劉公不同。”

見好友來訪,諸葛亮放下手中竹簡,起身招待徐庶到席上坐下。他是徐州瑯琊人,早年失去雙親,與兩個姊姊及幼弟諸葛均一起依附叔父諸葛玄,初平年間隨與荊州牧劉表有舊的叔父一起前往荊州,依附劉表,定居襄陽城西二十裏的隆中臥龍崗。[1]

劉表用優厚的待遇招待了前來依附自己的舊識諸葛玄,再一打聽,得知諸葛亮的兩個姊姊都到了適嫁的年齡,便為諸葛家牽線,將諸葛亮的長姊諸葛英嫁給襄陽望族蒯氏蒯祺,次姊嫁給襄陽名士龐德公之子龐山民。

有了這麽三層關系在,諸葛家也就被素來喜歡排外的襄陽士人所接納,諸葛亮亦因此得以經常接觸襄陽上層人士,獲悉荊州高層軍政動向,了解天下大事。

“哦?孔明是什麽時候聽到風聲的?”

徐庶從來沒有因年齡而輕視過這個比自己小了八、九歲的少年,知道他還沒看過正式公文,便將自己在鄧縣的公示欄前親手抄寫的公文遞了過去,與他交流信息。

“兩天前。”

諸葛亮一邊回答,一邊一目十行掃過友人遞來的竹簡。這是一篇文辭優美,流暢曉達的公文,不知出自誰的手筆,大致意思是說南陽太守劉府君發現從各州郡前來荊州定居的士人很多,其中不乏學識出眾、德行高尚的賢才,卻因為背井離鄉,名聲還沒有傳到荊州來。劉府君惋惜賢才就此埋沒,因此決定對所有外地籍貫的士子舉行一場考試,只要驗明身份,答對一道非常簡單的題目即可報名參加。考試內容總共分為三題,一題與荒政有關,一題與時政有關,最後一題暫不公開。考試結束五日後公布名次,前兩名會被劉府君聘為掾史,前十五名可以進入官學進學。希望各位外地士子踴躍參加,特此公示。

“聽上去和賢良方正科很像,只是參試資格放寬許多。僅就公示內容來看,這位公子似乎有些重才不重德的傾向。”快速掃完全部內容,諸葛亮看向徐庶,“元直兄打算參試?”

“二公子雖為女子,卻是位有道之主,推心下士,知人善任,治才不下呂、鄧,更難得軍略出眾,長於用兵。值此亂世,定能有所作為。”

徐庶躊躇滿志,有心依附明主,在亂世中做一番大事業。

諸葛亮端起杯盞,淺淺飲了一口,淡笑道:“不是因為二公子的生母是潁川人,所親近如趙伯然、杜子緒等亦為潁川人嗎?”

面容雖稚嫩,神情中已顯出超越年齡的睿智與成熟。

“瞞不過孔明。”徐庶爽朗一笑,點頭承認,“是有這個原因,但二公子親近潁川士子,也就是偏重法家,正為我等所習。學以致用,不亦樂乎?”

又問:“孔明可見過二公子?”這問題徐庶只是隨口一問,並未指望得到肯定的回答。沒想到諸葛亮微微頷首,答:“有過一面之緣。”

“誒?”

諸葛亮神色平淡:“只是那次劉牧次女昏禮上遠遠見過,不值一提。”

徐庶這才明白過來,邊搖頭邊笑嘆:“孔明啊孔明,你這心氣……”

雖然相識不久,但他知道諸葛亮向來以管仲、樂毅自詡,對自己的要求固然高,目標也牢牢鎖住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那個位置,這樣的一面之緣若非自己問到,大約是不屑提起的。

諸葛亮微微垂下睫毛,對這個話題避而不談。

管仲原先沒有治理國家的經歷,被齊桓公任命為相後,即能輔佐齊桓公尊王攘夷,創立霸業。樂毅早年事不見史籍,得燕昭王重用後能以弱燕之兵,破強齊之讎,屠七十城。他自認懷有管仲、樂毅的大才,雖然目前年齡尚少,學問未精,不足以出師,但若幹年後,如能得遇明主,必能輔佐其成就王霸之業,不輸昔日之齊桓、晉文,沒必要現在著急。

心裏極快地轉過這般思緒,諸葛亮重新擡起頭,向徐庶道:

“楚諺謂二公子‘巖巖清峙,居然不可犯’,亮於昏禮見其與王仲宣相談甚歡,蒯異度等亦相親近。”

荊州民諺稱王瑯“就像聳峙千仞的巍峨高山,顯然不能冒犯。”

一方面懼怕王瑯剪除異己的冷酷手段,對任何敢於輕慢或抵制自己的力量斬草除根,徹底摧毀;一方面愛重她外拒強敵,內修民生的智力才能,不到兩年就讓南陽恢覆元氣,一片繁榮。

但這句民諺最早是從南陽豪強大族中傳出,與底層百姓及上層士人對王瑯的看法並不完全相同,諸葛亮因此特意拎出來提了一句。

“自己心裏打著冒犯的主意,怎麽能怪二公子嚴峻?”

徐庶出身寒門單家,早先時候就是看不慣豪強仗勢欺人才憤而殺人,所學法家也是宣揚君主集權的學說,雖然已經領悟到方法手段的重要性,對摧抑豪強之事還是拍手稱快。想了想,又笑道,“王仲宣因形貌為劉牧所輕,因才學在二公子處見重,世事當真難料。”

徐庶說的是襄陽、南陽間的一個奇特現象。

從外地到荊州避難的士子大多是聽說荊州牧劉表具有長者之風、愛惜人才、樂於結交士人,因此攜家帶口,不遠千裏趕來襄陽投奔劉表,對劉表在南陽郡任太守的長女則並未放在眼裏。

結果到了襄陽以後,隨著時間推移,了解深入,這些士子中真正有宏才遠志的賢才往往對劉表大失所望,反而對原先輕視的南陽漸漸傾心,舉家搬遷到宛城。比如潁川杜襲,劉表養之而不用,到南陽以後受任西鄂長,做得有聲有色,政績優異,極受百姓敬愛。

王粲來荊州本是投奔劉表,卻因貌寢體弱、性格通脫被劉表輕視,而與本未放在眼裏的王瑯相談甚歡,引為知音,這哪裏是他入襄陽前能想到的呢?

良才還待明主識,諸葛亮心中對此也頗懷感慨,沈吟片刻,以友人的身份做了最後一句提醒:“南陽人對性別之分不以為意,中原人可不是,元直宜三思。”

諸葛亮的意思不是勸他放棄,而是勸他考慮清楚其中的困難,盡早做好心理準備,以便事情到來時不失方寸,從容應對。

“若待龍游於淵,鳳翔於天,則人人皆知彼龍鳳也,要我輩何用?”



王瑯出的第一道題與荒政有關,問的是朝廷與地方應該如何應對各類自然災害。

東漢時期正值太陽活動低迷,太陽黑子數量稀少,也就是所謂的太陽極小期,氣候狀況惡化,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到了東漢晚期,氣候急劇轉至極冷,各類災害集中爆發,以士人“嘆息痛恨”的漢桓帝為例,桓帝在位三十三年,只有中平元年、中平三年沒發生自然災害,其餘則夏旱秋澇、蝗災地震不斷。

黃巾起義的口號為什麽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把矛頭對準百姓深深敬畏的“天”?

就是因為當時連年發生天災,政府又加倍壓榨百姓,以至於百姓紛紛相信頭頂上的“天”生了病,是不好的“天”,必須要用一個全新的“黃天”來代替原來生病的“蒼天”,是謂“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王瑯記得初平三年,也就是今年十月,長安又會發生地震。次年夏,再震。六月大蝗,“百姓相食”,七月大旱,“人相食啖,白骨委積”。第三年四月大旱,“大饑,人相食”,“蝗蟲大起,歲早無谷,後宮食棗菜。”第四年又是大旱大蝗,第五年蝗、水、旱,“士民凍餒,江、淮間相食殆盡。”

也就是說,接下來的四年裏,地震、蝗災、旱災、水災或輪番、或同時爆發,司隸、兗州、揚州三地是受災最嚴重的地方,到了百姓相食乃至“殆盡”的可怕地步。

王瑯以荒政作為第一題,一來是因為有心從政的士子一定思考過這個困擾東漢的大問題,二來是集思廣益,為應對來年災情做些準備。

第二題人禍,問的是士子們在家鄉與沿路的所見所聞,或總結致亂根源,或闡述各地時弊,或諫言南陽不足,文體不限。

這其實也是特科中常見的題目,王瑯給的範圍又很寬泛,可以寫詩賦言見聞感想,寫策論表達觀點,剛來南陽不久的就寫寫家鄉事,在南陽住過一段時間的就寫寫對南陽的觀感,找不足、提建議,儒生、文吏都能有所發揮。

值得一提的是,已被劉表引入幕府的王粲雖然沒參加這次考試,但聽說了這道題目。回憶自己從長安到荊州所見的種種慘象,王粲大為傷懷,賦《七哀詩》一首,悲涼沈痛,真切動人,被公推為此題上難以逾越的傑作。

王瑯私下裏算了算曹植的年齡,似乎剛滿一歲。既然這位「才高八鬥」的大詩人還在學說話,其他人想在文才上蓋過王粲基本是白日做夢,難怪眼高於頂的荊州士子也心悅誠服,甘拜下風。

第三題考前秘而不宣,其實是一道徹底的開放題,可以錄下平生的得意之作,也可以用文章介紹自己,總之是盡量展示自己的才華,說明自己的價值,等於是給出一個推銷自己的機會。以王瑯今日之身份地位,這樣的機會是難得可貴的,尤其對沒有門路的貧寒士子而言。

考試結束的當天,王瑯把郡務交給趙儼暫代,自己帶著一共七十三份答卷回府審閱。

她定下的閱卷期是四天,平均一天看二十五份,三天看完有餘,最後一天留出來覆審檢查,防止有什麽疏漏錯判。

結果到了第二天上午,審閱一份答卷時,連續三題都王瑯讚嘆有加,書法也高妙可觀,王瑯恨不得立刻將人找來細細交談,翻開名字一看,京兆杜畿,當場楞住。

這位可是被曹操譽為蕭何、寇恂的真國士,史載其鎮河東十六年,政績“常為天下最”,居然也避難到荊州來了!?

王瑯連忙讓府吏調來杜畿的檔案,看到“杜畿,京兆杜陵人。年二十為郡功曹,守鄭縣令,後舉孝廉,除漢中府丞”,確認此杜畿即彼杜畿,又看他曾經擔任過漢中太守的府丞,頓時有種被幸福砸中的眩暈感。

歷史上的杜畿一直到建安中才前往當時的京都許都,結交侍中耿紀,每晚到耿紀家聊天談論時事,經常談論到天亮,而且談論時聲音洪亮,連隔壁人家都能聽見。

耿紀的隔壁住著曹操的心腹謀臣,被曹操比之張良的尚書令荀彧。杜畿一談論,荀彧就在隔壁支著耳朵聽。聽了幾次了解到杜畿的才能,就派人找到耿紀,質問他:“有國士而不進,何以居位?”此後荀彧將杜畿推薦給曹操,曹操任命杜畿為司空司直,秩比二千石,輔佐擔任司空的自己,做監察工作,檢舉違法亂紀的官員。

曹操當時在與袁紹爭鋒,雙方都想得到關西馬騰韓遂的支持。如果袁紹想要接觸關西,就必須爭奪尚在曹操手下河東郡,而深受河東百姓愛戴的河東太守王邑卻偏偏不是曹操的親信,一心向著獻帝。當此艱難之際,荀彧再次舉薦杜畿,說他“勇足以當大難,智能應變”,於是本來被任命為西平太守的杜畿被曹操派使者快馬追回,改道河東就任太守。

河東太守王邑的部下衛固派數千兵卒斷絕陜津,讓杜畿無法渡過黃河,到河東赴任。曹操派夏侯惇帶兵討伐河東,為杜畿上任掃清障礙。荀彧亦對杜畿說“宜須大兵”,被杜畿以“戰事一起,勝敗皆大傷河東元氣”為由否決,不等大軍到來,自己一個人繞道黃河郖津渡進入河東境內,單車上任。

劉表單騎入宜城,當地豪強望族領袖蔡瑁、蒯越都是劉表在洛陽的同僚舊友,關系很好。杜畿單車入河東,握有郡中兵權的範先卻一心殺害杜畿。杜畿就是在這樣危險的局面下艱難上任,先向衛固、範先示弱,降低兩人的戒備,繼而出了很多聽上去很對的歪主意,把衛固、範先身邊的將校支開,利用高幹軍入侵的機會借曹操大軍殺滅衛固、範先,又建議曹操赦免衛固、範先的黨羽,使河東郡沒有經歷太嚴重的戰亂,早早安定下來。

關西的韓遂、馬超作亂,附近的弘農、馮翊各郡縣都有歸附行為,而河東與關西相鄰,百姓們卻沒有絲毫異心,仍然安居樂業。曹操西征至蒲阪,軍糧全賴河東供給,等到賊破亂平,河東積蓄的糧食還剩下二十多萬斛。激動萬分的曹操下令表彰杜畿:“河東太守杜畿,孔子所謂‘禹,吾無間然矣’。增秩中二千石。”

曹操征漢中,從河東調發五千民夫運糧,民夫們在路上自相勸勉:“人生有一死,不可負我府君!”在千裏運糧,艱苦轉戰中,五千民夫沒有一人逃亡,杜畿得人心就到了這種地步。

魏國建立以後,任命杜畿為尚書。事定後,朝廷又下令說:“過去蕭何平定關中,寇恂平定河內,您也有他們那樣的功勞,即將授予您納言的職位。但是又考慮到河東郡是我的股肱要地、充實儲備的所在,占據那裏就足能控制全國,所以還要麻煩您去那裏坐鎮。”

往後的十六年,杜畿一直在曹操的股肱郡河東擔任太守,政績“常為天下最”。若非因與反對曹操稱魏公的荀彧、耿紀關系密切,不受曹操信任,早就應該封侯入朝。

魏文帝曹丕即位,召拜杜畿為尚書,最終因在陶河適航,船只遇到大風沈沒,杜畿也不幸身亡,被曹丕哭泣著下詔,追贈太仆,謚號戴侯。

由於門閥政治,王瑯在東晉很註重譜系研究,知道杜畿除了自己出色,兒子杜恕、杜寬也都頗具亮點,杜恕之子杜預更是西晉名臣,三次上書請求平吳,使晉武帝終於下定決心攻打孫吳,是滅吳統一戰爭的主帥之一,功績突出。後領荊州刺史,政績昭著,是明朝之前唯一一個同時進入文廟、武廟的歷史人物。杜家在東晉也人才倍出,家風極美。

王瑯心情激蕩了好一陣,忽然發現有點不對勁,招趙儼來詢問:

“杜畿弱冠舉孝廉,除漢中府丞,自有官職在身,並非一般寒門士子,怎麽不在襄陽出仕,反而跑到南陽參加考試?”

按說杜畿有孝名有官聲,應該早被劉表召入幕府才對,怎麽漏到她手上了?

趙儼看她一眼,斟酌一下詞語,終是有些無力地道:

“據襄陽傳言,劉牧嫌其簡傲少文,故不見用。”

王瑯呆住,良久才慢慢反應過來,若無其事把話題轉移到其它方向。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有劉表這樣的父親,其實也挺好的……嗯。

【註1】

《三國志》諸葛亮本傳中記載: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

裴松之做註引《獻帝春秋》曰:初,豫章太守周術病卒,劉表上諸葛玄為豫章太守,治南昌。漢朝聞周術死,遣朱皓代玄。皓從揚州太守劉繇求兵擊玄,玄退屯西城,皓入南昌。建安二年正月,西城民反,殺玄,送首詣繇。

兩處記載不同,文中按前者處理。

作者有話要說:

☆、天下怪事

《孫子》全書分十三篇,《計》篇為全書之首,先說明“兵者,國之大事”,繼而闡述處理國之大事的方法“廟算”;《用間》篇為全書之尾,篇名的意義是運用情報。

廟算必須以用間為基礎,即計劃必須以情報為基礎,將整套戰略體系構建於情報之上。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生活在春秋末期的軍事家孫武舉了兩個上古時期的例子:“昔者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意思是說,從前殷商的興起,在於重用了曾在夏朝為臣的伊尹;周朝的興起,在於重用了了解商朝情況的姜尚。所以明智的國君、賢能的將帥能用智慧高超的人充當間諜,就一定能建樹大功。這是用兵的關鍵,整個軍隊都要依靠間諜提供的敵情來決定軍事行動。

王瑯回憶了一下漢末各諸侯的起家,袁紹從冀州牧韓馥手中兵不血刃地得到冀州,靠的是韓馥親信重用的謀士辛評、荀諶、郭圖都盡力為之游說韓馥讓位;劉表在宜城就任荊州刺史並平定寇賊相扇,處處糜沸的荊州,靠的是宗族強盛、民眾信任的襄陽名士蒯良、蒯越兄弟與蔡瑁;曹操在兗州取得立足之地,靠的是在兗州極有威望,交際廣闊的兗州人鮑信、陳宮,所以曹操殺害兗州名士,出兵徐州後,大感信錯人的陳宮轉手就能與張邈一起把兗州送給呂布,兗州郡縣幾乎全部響應陳宮;殺害幽州牧劉虞,割據幽州的公孫瓚是幽州遼西人;後來脫離袁術,割據江東的孫策是揚州吳郡人。

再回想三國時代的幾家,曹丕、孫權是繼承父兄基業,並非白手起家;建立蜀國的劉備卻是因為得到對荊州、益州情況了如指掌的諸葛亮、龐統、法正、張松取得地盤;篡奪曹魏政權的司馬氏父子幹脆就是魏國重臣,當然對魏國底細一清二楚。

如此一想,這些人無一例外,全部符合春秋人孫武在七百年前所做的分析,王瑯不能不引以為鑒。

考慮到在東晉時曾經領兵收覆蜀地,了解巴蜀地理,王瑯命令在益州境內的細作把活動重心放在益州豪族與實權派將校上,自己則根據這些情報制定出一套速戰計劃,親赴襄陽說服父親劉表,陳平蜀策。



英豪縱橫的漢末,坐擁荊楚之地的荊州牧劉表經常讓人產生一心自守、不思進取的錯覺。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上,劉表曾經分別向益州、交州、揚州三地用兵,更在建安六年出動步騎萬人,主動北伐曹操,這決不是一個一心自守的諸侯會有的作為。

平心而論,劉表前幾次出兵的時機都很正確,敗就敗在無人可用,或者,說的更本質一點,是不能識人,不會用人。

王瑯當年讀史書的時候曾經很驚訝地發現,興平元年,也就是明年,劉表會趁益州牧劉焉病故,益州內部憂患之際,派遣別駕劉闔策反劉焉之子劉璋麾下部將沈彌、婁發、甘寧,試圖西征益州。

可惜沈彌、婁發、甘寧在益州戰敗,東入荊州,決心不甚堅定的劉表隨即放棄。對於反叛劉璋投奔自己的益州人甘寧,劉表則因為他在益州的敗績而沒有予以重視,隨隨便便將人打發到南陽。劉表自然想不到這個從巴蜀被自己策反的敗將日後投奔孫權,能立下破黃祖據楚關、攻曹仁取夷陵、鎮益陽拒關羽、守西陵獲朱光、率騎襲曹營的赫赫戰功。

所以,曾經前來依附劉表的賢臣良將不在少數,劉表並非無人可用,而是缺乏一雙識人的慧眼,也缺乏駕馭這些英雄豪傑的能力才華,即所謂戡亂之才。

是以歷代史家一般對劉表頗多惋惜,認為他應該生活在太平盛世中,才幹智力做一個三公綽綽有餘,可惜偏偏生在了軍閥混戰的漢末亂世,白白浪費了荊州的帝王之資。

當然,現在有了王瑯,事情就完全不同了。

把策反蜀人、傳遞消息之類的情報工作通通讓給對此極有心得的劉表負責,從旁策應、助威壯勢之類的事情交給只會打順風仗的荊州兵,自己攬下益州戰場的硬仗,利用益州叛將偷偷放開的關口,以最擅長速戰強攻的義陽人魏延為將,帶領在南陽訓練兩年的七千精兵直奔益州州治綿竹,擒賊擒王,大軍在後方跟上接收照應,一戰定益州。

王瑯兩年內連挫孫堅、呂布,都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漂亮仗,自始至終給人以胸有成竹,勝券在握的印象,不僅從小見證王瑯處處不凡的劉家人對王瑯深信不疑,荊州各郡縣的百姓也都對王瑯產生了某種毫無邏輯的迷信,把她當成神仙中人看待,既相信她會取得勝利,也願意為她效死。

王瑯建議開辟益州戰場,攬下主攻任務,戰術水平一流的蒯越直接相信了她的戰略,提出夏季水漲,不妨以水軍輔攻的建議,補刀補得無比熟練。

劉表這時候還是很有雄心壯志的,見麾下最靠譜的兩人取得一致,他也不再猶豫,下令由長女擔任主帥,全權負責西征事宜;在襄陽訓練水軍的鎮南將軍軍師蔡瑁指揮水軍輔攻;黃祖守衛江夏,提防揚州入寇;從子劉磐與中郎將黃忠鎮守長沙。王瑯這邊南陽郡的防務交由以善守聞名的大將文聘,趙儼、杜襲皆留守南陽,替王瑯處理郡務,督送糧草。

大事計議妥當,任命也全部要到手,王瑯動身返回南陽,在宛城組織戰前動員,第一批與會者除了已跟隨她一兩年的趙儼、杜襲、韓暨、魏延等人,通過考試征召到的兩名掾史杜畿徐庶,還有兩個王瑯本沒想到的人。



初平三年十月,荊州刺史劉表遣使貢獻。漢帝劉協遣黃門侍郎鐘繇拜劉表為鎮南將軍,賜鼓吹、大車以示隆寵,又謂劉表為伯父,加荊州牧,置長史、司馬、從事中郎,許開府辟召,儀同三公。[1]

荀攸此前因謀劃刺殺董卓之事走漏而被董卓下獄,恰好碰上董卓被司徒王允與呂布合謀殺害,於是從監獄中無罪釋放,棄官反歸,又被官府征召,在儒生試中名列優等,升遷任城相,但沒有赴任。

荀攸與鐘繇的交情早在兩人同被察舉時已經建立,鐘繇走了一趟荊州,返回長安不久便懷著奇葩共欣賞之心向荀攸提起此事,感慨道:“劉景升似有西伯之志,其女竟懷武王之姿,真乃天下怪事。”

西伯就是周文王姬昌,商代末年西方諸侯之長,故又稱西伯昌。相傳西伯在位五十年,已為翦商大業做好充分準備,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勵精圖治,禮賢下士,拜姜尚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

武王即周武王姬發,西伯侯姬昌之子。姬發繼承父親遺志,繼續以姜尚為師,尊稱師尚父,以兄弟周公旦及召公為助手,積極籌劃滅商事宜。牧野之戰後,商朝統治被推翻,姬發建都鎬京,改國號為周,成為西周王朝的開國之君。

“怎麽說?”

荀攸不願到四戰之地的兗州做官,因此無視任城相的任命,拒不赴任。想想蜀漢地險城堅,百姓生活殷實,他上書請求擔任蜀郡太守,得到朝廷許可,於是準備收拾行裝前往。

漢中張魯殺害漢使,斷絕道路,荊州成為從長安赴蜀郡的必經之路,境內情況究竟如何,剛從荊州返回的鐘繇最有發言權,荀攸必然要聽聽他的建議。

“方今用武之世,劉景升乃欲效周之文王大修德政。我到襄陽的時候,劉景升正籌備在襄陽城外興建學業堂,規模不遜昔日洛陽官學,襄陽城內之政令亦不甚修明。”話音一轉,鐘繇又道,“但劉景升那個任南陽太守的女兒卻與乃父大相徑庭,在南陽重用趙伯然、杜子緒等人,內修文德,外治武備,政令頗合吳子之旨,南陽百姓敬之若神。”

南陽郡為東漢第一人口大郡,雖經黃巾、袁術相繼為禍,但境內平定之後,四方流民紛紛湧入南陽,因此人口不減反增,抵得上戰火肆虐的青、兗、豫三州各自的全州之民。

鐘繇之所以將南陽單獨拎出來說,就是因為南陽一郡的實力已經可以比擬中原一州,需要單獨計算的緣故。

荀攸的表情神態常常給人以遲鈍愚笨的錯覺,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是大智若愚。就見他木著表情默默聽鐘繇說完,沈默一會,道:“南陽素以難治聞名於天下,朝陽君能以女子之身居位,非幸所能致,亦必有不世之才。”

男子封侯,女子封君。十月裏劉表遣使貢獻,表奏女兒抗孫拒呂之功,控制朝政的李傕、郭汜二人對呂布深惡痛絕,天子劉協也有心拉攏身為漢室宗親的劉表,王瑯遂得以受封朝陽縣君。

荊州之外的士人當然不會稱呼王瑯為公子,稱呼她封號朝陽君就成了很合適的選擇。

“天下諸侯,以袁本初、袁公路與劉景升之勢最盛。倘若益州道路不通,公達不如就留在荊州。如此友若在冀州、文若在兗州、公達在荊州,荀氏無憂也。”

鐘繇口中的友若就是荀諶,荀彧的親四兄,早先被冀州牧韓馥征辟,後勸說韓馥讓冀州於袁紹,現在是袁紹手下的謀士。

世家喜歡分籃子放雞蛋,歷史上荀諶投袁紹、荀彧投曹操、荀攸留荊州、荀悅近獻帝的局面就是荀氏有意識布置的。鐘繇自己是潁川世家子,對世家的這一套行事風格自然再熟悉不過,再加上和荀攸交情深厚,說出這種話一點也不擔心產生芥蒂。

“我記下了。今李、郭於內竊居神器,韓、馬在外眈眈窺伺,此僚皆短視無道之輩,西京變數實多,元常宜審慎行事,珍重。”

“珍重。”

告別鐘繇,荀攸帶上收拾好的行裝細軟,與家人、僮仆一起啟程赴任,準備取道毗鄰司隸的南陽郡,由荊州入蜀。

“家主,前方有名士子稱認識家主,請家主一見。”

剛出長安不久,走在前方的僮仆叩響馬車壁,通報了這樣的消息。

荀攸以讓人忍不住替他捉急的遲緩反應打開車門,正打算看一眼這位據說認識他的士子,就聽一道熟悉的聲音無比歡躍地向他傳來:“公達公達,捎我一程~~~~~~~~~~~~~~”

荀攸本欲探出的身體立刻收了回來,伸手去闔車門,被來人眼明手快一把抵住,隨即言笑晏晏地跳上車,動作之輕捷迅疾,直讓車外已經認出他的荀氏近仆瞠目結舌:

“郭郎君?”

郭嘉笑吟吟從車裏探出半個頭,眉眼彎彎:“小六兒可要記住,到南陽萬萬不能再提郎君二字,否則是要倒大黴的。去拿壺酒來,快,算你謝過本先生的大恩。”

關門失敗的荀攸恢覆木頭臉,動作遲緩地坐回原位,默認既成事實。

待聽到這句話,他的眉毛動了動,看向車廂裏的不速之客:

“朝陽君諱郞?”

郭嘉收回腦袋,笑瞇瞇看他:“你猜。”

【註1】

《全三國文·劉鎮南碑》:“遣禦史中丞鍾繇即拜鎮南將軍,錫鼓吹大車,策命褒崇,謂之伯父;置長史司馬從事中郎,開府辟召,儀如三公。上覆遣左中郎將祝耽授節,以增威重,並督交、揚、益三州,委以東南,惟君所裁。”

此時鐘繇為黃門侍郎,碑文誤作禦史中丞。

作者有話要說:

☆、南陽見聞

出了武關就是南陽,明顯嘈雜起來的人聲與安定熱鬧的氣氛讓坐在車廂內的兩人不由撩開竹簾,望向外界街道。

路寬而平,兩邊栽種著蒼翠的槐樹,行人們腳步匆匆,身上洋溢著一種蓬勃生氣,形貌衣著都顯得精神十足。繼續前行,人流越發稠密,能看到南北各地的商旅,集市上遍布著來自西方巴蜀、北方司隸、南方江淮的貨物,種類之繁盛豐富,遠勝天子腳下的西都長安。不僅荀攸、郭嘉棄車步行,與田壟間的農夫、集市上的商販及各色人等相交談,久未見過如此熱鬧場面的荀攸家眷也揭開車簾貪看不停。

南陽楚地,本就對女子約束甚少,近兩年更是如此。荀攸見城中頗有良家女相攜出游,行動不避,其餘人對此也都一臉習以為常,便讓夫人與幼子一道下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